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勤廉楷模

在天空刻下人生的轨迹 ——记西北某基地研究员陈德明

时间:2016-07-26
来源:
点击:


                      陈德明(前)在某任务中认真工作(资料照片)


“大漠戈壁已是他的第二故乡,导弹事业也已成为他一辈子的事业……”

“你不累吗?”有人问陈德明。

“自己喜欢的,沉浸其中,时间马上就过去了。”

陈德明的大学校友也是基地的战友刘国良说,陈德明一旦遇到什么问题,就像着了魔一样,不整明白,对其他任何事情都没心思。

“我没觉得他累。当一个人从事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废寝忘食是自然而然的。”常年和陈德明一起科研攻关的徐春光觉得,做研究时很容易忘我,那种境界很奇妙,可能旁观者觉得很累。“我觉得他不是工作狂,反倒是学习狂。对他来说,大年初一去办公室看书,和出去逛庙会一样都是休息。”

让徐春光最佩服的是,陈德明有着强大的内心。在研究中,团队其他人觉得可能不会有什么结果了,但他始终不会放弃,也从没见他气馁过。

陈德明说,搞科研的人只有心无杂念,远离功名,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干上十几年,才可能有所成就。

2008年年底,一条颇具爆炸性的消息轰动整个基地——陈德明辞去了行政职务,专门去搞学术研究。

“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辞职?”

“当室主任多有前途,以后没准能做大领导。”

……

实际上,这已经是陈德明第三次请辞室主任。

第一次是在2003年。陈德明找到领导,表达了自己辞去行政职务的想法。没想到话刚出口,就被当场拒绝:“让你当这个室主任,不是让你当官,而是希望你能带出更多的人来。”

于是陈德明又干了两年多,但他辞职搞研究的念头越来越强烈,第二次找到领导说,“我的兴趣和特长是搞技术研究,抓管理真不擅长。”领导听后哈哈一笑:“这显然是个借口。技术室在你的带领下发展得很好,你要继续当好这个主任。”几年后,陈德明再次诚恳表达,不是不想尽这个责,而是管理工作和承担的课题研究确实有矛盾,我只能选择一个。我觉得,把课题搞好了,同样能带出一批人来。领导见他如此执着,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

这件事,对基地上下触动很深。

这几年,陈德明名气越来越响,不少高校院所和企业来挖他,许诺更好的科研条件、更高的收入,但他都一一婉拒。

“别人那么想要你,条件又那么优厚,后悔吗?”有人打趣。他回答,“这样的事情比较多,要后悔,肠子早就悔青了。”

其实不用陈德明说,大家都知道:“大漠戈壁已是他的第二故乡,导弹事业也已成为他一辈子的事业。为打造强大军事力量这个‘压舱石’,他决心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新质战斗力的发展指数。”

“只要我当课题负责人一天,就陪你攻关一天”

陈德明所在的西北某基地,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发祥地,是“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荣与梦想的土地”,历史厚重,功勋卓著。其前身是一支挺进大漠、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的神秘兵团,凭着“死在戈壁滩,埋在导弹旁”的凌云壮志,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第一枚核导弹……

伟大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薪火相传,号称“陈铁人”的陈德明,也不断地培养一批批“小铁人”。陈德明团队里的年轻人说,在“陈铁人”带领下,我们这一群“小铁人”就算走到腿脚发软,一工作起来就又热情高涨,肚子饿得咕咕叫都不觉得,不光不觉得苦,还觉着前所未有的幸福。

有两个年轻人主动要求加入陈德明团队,说每次见了陈总,都能和他说上话,都能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和陈德明一起工作过的人也都说:“跟他打交道很简单,干工作虽然苦,但很快乐,生活很充实。”

徐春光毕业后来到基地,加入陈德明团队,负责一个基础性项目。忙完一年,看到别人成果不少,自己没什么突破,非常失落。陈德明告诉他,搞科研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挫折本身不可怕,怕的是一蹶不振。“只要我当课题负责人一天,就陪你攻关一天。”

几年后,这个年轻人在业务上突飞猛进,一跃成为基地耀眼的科技新星,他感慨,“和‘牛人’在一起,就会有不可限量的作为。”

这些年,陈德明承担的课题越来越多,每一项经费开支他都严抠细算,把钱用来改善科研条件和开展科研工作。但他又很愿意从自己项目里拨出经费支持其他人,甚至是跟他没关系的团队。他牵头和参与了几十项重大课题研究,从没有在不是自己牵头负责的科研成果上挂过名。即使是从概念提出到经费支出,再到中间指导都是他来做,到最后也都没有挂名。

有一次,上级把一项落点预报系统的研制任务交给了陈德明所在的技术室。为培养锻炼年轻人,他点名让一个年轻的工程师牵头负责这项工作。领到任务,这个年轻人压力颇大,几次提出请陈德明担任课题组负责人,自己做一些辅助性的编程工作。陈德明鼓励他:“你尽管去做,有什么困难和问题我帮你解决。”最后申报成果时,虽然课题组的成员们一致推选陈德明为项目第一完成人,但他坚决不同意,当场划掉了自己的名字。

在陈德明带领下,光是他在2011年领衔成立的“导弹靶场突防技术”创新团队,就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完成了20多个科研课题,获得了19项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13项授权专利,出了徐春光、马兴义等多名导弹武器试验领域堪当重任的人才。这在基地也起了示范效应,28个创新团队应运而生,活跃在科研试验和作战训练一线。

“因为他比一般人付出得更多”

和陈德明打交道,能感受到他的睿智和思维的敏捷。但熟悉他的战友说,“如果只把陈德明取得的成绩归因于聪明,我不赞同,因为他比一般人付出得更多。”

与陈德明共事多年的老同事、基地高级工程师刘国良说,现在人们只看到陈德明的成功,很少想到他背后付出的艰辛。如果没有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哪能有今天的成果?

陈德明入伍后唯一参加的一次疗养,还是2015年被领导“强行”劝去的。领导反复做工作让他去休养,他只好硬着头皮登上了飞往海南的航班。但人在海南心在靶场,刚过一天,他就不再出去游玩,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上网浏览专业领域的信息。

在大家眼里,陈德明是个粗线条的人,除了科研,什么都简单,什么都不是事。无论是团队成员还是身边的家人,许多生活上的问题他都无暇顾及。不过,只要告诉他,他都会全力去办。

有一次,同事涂国勇在路上碰到陈德明的爱人马丽,问她:“陈夫人,家里生活有困难吗?”

马丽一脸严肃地说:“我的困难多着呢,陈夫人一点困难都没有。”

“这是个什么意思呢?”

“陈德明的夫人姓导名弹,全名就叫导弹。”说完马丽噗嗤自己笑了,接着说,“都习惯了,请领导放心,我们什么困难都没有。”

涂国勇后来碰到陈德明,侧面提醒他说:“你爱人生活怎么样?”

陈德明一脸茫然:“啊?有吃有喝,最近我还给她买了个车,好着呢。”

或许也正是因为“粗线条”,陈德明不贪荣誉,不求待遇。单位分房子、立功受奖这种事,他能推就推,能躲就躲。“粗线条”也体现在他自信到近乎偏执,需要别人拿出更精确、更可靠的证据来打败他,因为他坚持认为,导弹武器事业追求的是万无一失。

“当大漠把我搂进胸膛,我就有了自己的故乡。在这一望无际的沙海里,我要用一生的倔强眺望大洋,在天空刻下人生的轨迹……”这几句诗,说的像是导弹,也像是陈德明。(余建斌 赵金龙 梁景创)


255, P ?" 5`dE???“当室主任多有前途,以后没准能做大领导。”


……

实际上,这已经是陈德明第三次请辞室主任。

第一次是在2003年。陈德明找到领导,表达了自己辞去行政职务的想法。没想到话刚出口,就被当场拒绝:“让你当这个室主任,不是让你当官,而是希望你能带出更多的人来。”

于是陈德明又干了两年多,但他辞职搞研究的念头越来越强烈,第二次找到领导说,“我的兴趣和特长是搞技术研究,抓管理真不擅长。”领导听后哈哈一笑:“这显然是个借口。技术室在你的带领下发展得很好,你要继续当好这个主任。”几年后,陈德明再次诚恳表达,不是不想尽这个责,而是管理工作和承担的课题研究确实有矛盾,我只能选择一个。我觉得,把课题搞好了,同样能带出一批人来。领导见他如此执着,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

这件事,对基地上下触动很深。

这几年,陈德明名气越来越响,不少高校院所和企业来挖他,许诺更好的科研条件、更高的收入,但他都一一婉拒。

“别人那么想要你,条件又那么优厚,后悔吗?”有人打趣。他回答,“这样的事情比较多,要后悔,肠子早就悔青了。”

其实不用陈德明说,大家都知道:“大漠戈壁已是他的第二故乡,导弹事业也已成为他一辈子的事业。为打造强大军事力量这个‘压舱石’,他决心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新质战斗力的发展指数。”

“只要我当课题负责人一天,就陪你攻关一天”

陈德明所在的西北某基地,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发祥地,是“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荣与梦想的土地”,历史厚重,功勋卓著。其前身是一支挺进大漠、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的神秘兵团,凭着“死在戈壁滩,埋在导弹旁”的凌云壮志,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第一枚核导弹……

伟大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薪火相传,号称“陈铁人”的陈德明,也不断地培养一批批“小铁人”。陈德明团队里的年轻人说,在“陈铁人”带领下,我们这一群“小铁人”就算走到腿脚发软,一工作起来就又热情高涨,肚子饿得咕咕叫都不觉得,不光不觉得苦,还觉着前所未有的幸福。

有两个年轻人主动要求加入陈德明团队,说每次见了陈总,都能和他说上话,都能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和陈德明一起工作过的人也都说:“跟他打交道很简单,干工作虽然苦,但很快乐,生活很充实。”

徐春光毕业后来到基地,加入陈德明团队,负责一个基础性项目。忙完一年,看到别人成果不少,自己没什么突破,非常失落。陈德明告诉他,搞科研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挫折本身不可怕,怕的是一蹶不振。“只要我当课题负责人一天,就陪你攻关一天。”

几年后,这个年轻人在业务上突飞猛进,一跃成为基地耀眼的科技新星,他感慨,“和‘牛人’在一起,就会有不可限量的作为。”

这些年,陈德明承担的课题越来越多,每一项经费开支他都严抠细算,把钱用来改善科研条件和开展科研工作。但他又很愿意从自己项目里拨出经费支持其他人,甚至是跟他没关系的团队。他牵头和参与了几十项重大课题研究,从没有在不是自己牵头负责的科研成果上挂过名。即使是从概念提出到经费支出,再到中间指导都是他来做,到最后也都没有挂名。

有一次,上级把一项落点预报系统的研制任务交给了陈德明所在的技术室。为培养锻炼年轻人,他点名让一个年轻的工程师牵头负责这项工作。领到任务,这个年轻人压力颇大,几次提出请陈德明担任课题组负责人,自己做一些辅助性的编程工作。陈德明鼓励他:“你尽管去做,有什么困难和问题我帮你解决。”最后申报成果时,虽然课题组的成员们一致推选陈德明为项目第一完成人,但他坚决不同意,当场划掉了自己的名字。

在陈德明带领下,光是他在2011年领衔成立的“导弹靶场突防技术”创新团队,就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完成了20多个科研课题,获得了19项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13项授权专利,出了徐春光、马兴义等多名导弹武器试验领域堪当重任的人才。这在基地也起了示范效应,28个创新团队应运而生,活跃在科研试验和作战训练一线。

“因为他比一般人付出得更多”

和陈德明打交道,能感受到他的睿智和思维的敏捷。但熟悉他的战友说,“如果只把陈德明取得的成绩归因于聪明,我不赞同,因为他比一般人付出得更多。”

与陈德明共事多年的老同事、基地高级工程师刘国良说,现在人们只看到陈德明的成功,很少想到他背后付出的艰辛。如果没有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哪能有今天的成果?

陈德明入伍后唯一参加的一次疗养,还是2015年被领导“强行”劝去的。领导反复做工作让他去休养,他只好硬着头皮登上了飞往海南的航班。但人在海南心在靶场,刚过一天,他就不再出去游玩,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上网浏览专业领域的信息。

在大家眼里,陈德明是个粗线条的人,除了科研,什么都简单,什么都不是事。无论是团队成员还是身边的家人,许多生活上的问题他都无暇顾及。不过,只要告诉他,他都会全力去办。

有一次,同事涂国勇在路上碰到陈德明的爱人马丽,问她:“陈夫人,家里生活有困难吗?”

马丽一脸严肃地说:“我的困难多着呢,陈夫人一点困难都没有。”

“这是个什么意思呢?”

“陈德明的夫人姓导名弹,全名就叫导弹。”说完马丽噗嗤自己笑了,接着说,“都习惯了,请领导放心,我们什么困难都没有。”

涂国勇后来碰到陈德明,侧面提醒他说:“你爱人生活怎么样?”

陈德明一脸茫然:“啊?有吃有喝,最近我还给她买了个车,好着呢。”

或许也正是因为“粗线条”,陈德明不贪荣誉,不求待遇。单位分房子、立功受奖这种事,他能推就推,能躲就躲。“粗线条”也体现在他自信到近乎偏执,需要别人拿出更精确、更可靠的证据来打败他,因为他坚持认为,导弹武器事业追求的是万无一失。


“当大漠把我搂进胸膛,我就有了自己的故乡。在这一望无际的沙海里,我要用一生的倔强眺望大洋,在天空刻下人生的轨迹……”这几句诗,说的像是导弹,也像是陈德明。(余建斌 赵金龙 梁景创)

手机访问官网

扫一扫 关注微信

举报电话

0813-5539479

中共自贡市沿滩区纪律检查委员会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自贡市沿滩区沿滩镇广场路1号
备案号:蜀ICP备17022961号-1       技术支持:四川百信智创科技有限公司 

手机访问官网

扫一扫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