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勤廉楷模

在疫情的无声沙场上战斗 ——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施一

时间:2017-05-15
来源:
点击:
分享:      


施一人物素描 郭红松绘/光明图片

H5N1、H7N9、埃博拉、寨卡……这些近年来让普通人谈之色变、避之不及的凶险病毒,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施一眼中,却是青春岁月里常年与之打交道的寻常对手。从21岁到32岁,显微镜下就是这位年轻科学家迎战疫情的无声沙场。眼前的他斯文腼腆,却是抗击病毒的一员骁勇之将。

2006年9月,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专业的施一顺利进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师从高福院士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开启了免疫细胞作用机制和感染调控的科研探索。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刚一进所高福的一席话——“搞科研应当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科研人员有义务,也要有担当。”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行,形势严峻。疫情面前,高福迅速组织团队投入病毒研究,此时,具有扎实免疫学基础的施一被选中,研究方向也随之明确到主攻新发突发病毒研究上来。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我的研究主攻新发突发病毒,利用专业知识短时间内对病毒传播机制充分分析了解,让公众尽快知晓,帮助临床尽快研发出应对方案,就是我的担当。”谈到病毒研究,不善言辞的施一眼神一亮。他告诉记者,近年来,新发突发病原对于人类的侵扰从来没有停止,一方面,对于病原的研究,是防控的第一步,速度第一;另一方面,作为学术研究热点,国际竞争同样十分激烈。因此,每一次针对不同病毒的研究,对施一而言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从甲流研究开始,每个工作日他实验室的灯光总是在深夜十一二点熄灭,不断实验、失败、修正、再实验,“出成果、快突破”成为施一心心念念的关键词。

几年来,施一应用结构生物学知识,在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和寨卡病毒等重要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的侵入过程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在《科学》《自然》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中科院卓越青年科学家项目……11年的学术求索和快速成长令年轻的施一获得了诸多的荣誉,而他没有留学经历的“土博士”背景更打破了许多人眼中优秀科学家多是“海归”的固有认知。对此,他十分自豪,“是中科院微生物所和高福老师培养了我,当前在国内有上海光源这样最先进的研究设备,有微生物这样的研究平台,在新发突发病毒研究领域,我们足够快,不需要去国外的平台锻炼自己。”

荣誉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施一现在已是20人团队的“少帅”。下一步,在继续推进新发突发传染病基础科研工作之外,他将科研设想投向了开发抗病毒药物等具体的技术应用手段上,“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威胁时刻存在,作为研究者将病毒基础研究和应用结合起来,是一种责任,更是我们的本分”。(作者 杨舒 戚晓涵)

手机访问官网

扫一扫 关注微信

举报电话

0813-5539479

中共自贡市沿滩区纪律检查委员会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自贡市沿滩区沿滩镇广场路1号
备案号:蜀ICP备17022961号-1       技术支持:四川百信智创科技有限公司 

手机访问官网

扫一扫 关注微信